二零二零年九月,公共關係部(Public Relations Wing,簡稱PR Wing)的前身警察公共關係科,首次發行《警聲》特刊,以特定的專題式報道,講述警隊不同單位的人和事。過去四年多,自第一冊紀錄警隊於「踏浪者行動」中捍衛香港的《踏浪前行》開始,到最新出版的第十冊、紀念警隊成立180周年的《香港警察守城故事》,特刊為公眾提供多一扇了解警隊的窗口。
深耕細作長達50個月,《警聲》特刊成績有目共睹,幕後製作團隊實在功不可沒。其中公共關係部女警萍萍,更是從第一冊起便參與資料搜集及採訪協調工作。她笑言:「以前沒有任何出版刊物的經驗,剛到任時,和當時仍在籌備中的特刊《踏浪前行》一樣,都只是白紙一張。」
身為編採新手,萍萍將勤補拙,例如配相方面,她會試用多張不同角度的相片比較效果,務求將同事最真實及專業一面展現出來。「我們幾位隊員要從在各區現場拍下的海量相片中,尋找能配合主題的使用,但部分行動單單一天已有過千張相,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皇天不負有心人,《警聲》特刊「頭炮」成功引起社會迴響及廣受好評,及後繼續按需要而製作,題材更見多元化,由澄清事實到愛護動物都有。而萍萍在參與的過程中,亦見證自己能力的成長。到了結集市民感謝警隊信件的第四冊特刊《不忘初心》,她已由「白紙一張」變成大旗手,負責協調整個製作。期間,萍萍仔細閱讀了大批感謝信。「雖然肩負重任有壓力,但我很珍惜做這本特刊的機會,可以把不同警區、不同階層同事努力的成果和榮耀,一點一滴結集成書,用心說好警察故事。」
談到令她最難忘的一冊《警聲》特刊,萍萍毫不猶豫地說是在二零二二年三月出版、講述警隊總動員抗疫的《戰疫》。「單是訂定書名,已下了不少功夫。我們經過連串會議,最後由20個入圍名單之中,投票選出《戰疫》,喜歡其簡單直接兼有力!」
由於新冠疫情時全城設立了不少隔離區域,只有工作人員獲准入內,萍萍與其他隊員撥了無數次電話,查詢同事們有否拍下於疫區工作的相片,畢竟一張照片往往能勝過千言萬語。「這批相片多數以手機匆匆拍下,論構圖和質素雖無法與專業攝影師相比,但正正因為夠貼地,反而更有真實感。」結果《戰疫》電子版的點擊率非常高,讓更多市民感受到警隊在抗疫行動中所作出的貢獻。
至於為了紀念警隊成立180周年而製作的《警聲》特刊第十冊,內容以「從初哥到一哥」為概念,專訪了來自六大部門、18個不同職級的同事,當中包括處長,逐一講述他們的警察故事。萍萍說:「儘管每位受訪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但每篇內容均真摯動人,當中很多分享都令我看到眼濕濕,希望其他讀者也同樣欣賞!」
《香港警察守城故事─不同職級崗位‧由初哥到一哥》現已出版
為慶祝香港警隊成立180周年,特刊專誠訪問了來自六大部門、18個不同職級的同事,他們背景不同,抱負一致,無不為維護法紀,服務市民。
由初哥到一哥,傾情對話,真摯動人。大家不但可從中窺見個別人員的風采,更能感受整個警隊內涵。電子版本已同步上載至警隊網頁,請即掃瞄二維碼,了解他們的故事!
《警聲》編輯委員會
公共關係部總警司 | 梁仲文(主席) |
公共關係部高級警司(傳媒聯絡及支援) | 黃冰冰 |
公共關係部首席新聞主任(宣傳及刊物) | 蔡詠嫺 |
公共關係部總督察(傳媒關係) | 譚敏姬 |
公共關係部高級督察(傳媒關係) | 黃俊維 |
港島總區助理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蕭志明 |
東九龍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李沛賢 |
西九龍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馮敬堯 |
新界南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麥嘉寶 |
新界北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黃可謀 |
水警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李佩嫻 |
警察學院署理總督察 | 陳卓機 |
刑事總部高級督察 | 盧海珊 |
員佐級協會代表 | 梁譯駿 |
行政主任(文職人員關係) | 胡依韻 |
編輯部 |
|
編輯: | 王嘉慧(2860-6171) |
記者: | 范泳茵(2860-6172) 鍾龍山(2860-6131) |
攝影: | 江智騫(2860-6174) 葉兆奇(2860-6175) |
傳真: | 2200-4310 |
地址: | 香港灣仔軍器廠街一號 警察總部警政大樓十樓 |
警隊網址: | www.police.gov.hk |
電郵: | sio-offbeat-pr@police.gov.hk |
第1268期截稿日期: | 二零二四年十月十七日(下午六時前) |
第1269期截稿日期: | 二零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六時前) |
有意投稿的人員請在警察內聯網上《警聲》的頁面參閱投稿須知。
香港警務處公共關係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