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声

二零二零年九月,公共关系部(Public Relations Wing,简称PR Wing)的前身警察公共关系科,首次发行《警声》特刊,以特定的专题式报道,讲述警队不同单位的人和事。过去四年多,自第一册纪录警队于「踏浪者行动」中捍卫香港的《踏浪前行》开始,到最新出版的第十册、纪念警队成立180周年的《香港警察守城故事》,特刊为公众提供多一扇了解警队的窗口。


深耕细作长达50个月,《警声》特刊成绩有目共睹,幕后制作团队实在功不可没。其中公共关系部女警萍萍,更是从第一册起便参与资料搜集及采访协调工作。她笑言:「以前没有任何出版刊物的经验,刚到任时,和当时仍在筹备中的特刊《踏浪前行》一样,都只是白纸一张。」


身为编采新手,萍萍将勤补拙,例如配相方面,她会试用多张不同角度的相片比较效果,务求将同事最真实及专业一面展现出来。「我们几位队员要从在各区现场拍下的海量相片中,寻找能配合主题的使用,但部分行动单单一天已有过千张相,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皇天不负有心人,《警声》特刊「头炮」成功引起社会回响及广受好评,及后继续按需要而制作,题材更见多元化,由澄清事实到爱护动物都有。而萍萍在参与的过程中,亦见证自己能力的成长。到了结集市民感谢警队信件的第四册特刊《不忘初心》,她已由「白纸一张」变成大旗手,负责协调整个制作。期间,萍萍仔细阅读了大批感谢信。「虽然肩负重任有压力,但我很珍惜做这本特刊的机会,可以把不同警区、不同阶层同事努力的成果和荣耀,一点一滴结集成书,用心说好警察故事。」


谈到令她最难忘的一册《警声》特刊,萍萍毫不犹豫地说是在二零二二年三月出版、讲述警队总动员抗疫的《战疫》。「单是订定书名,已下了不少功夫。我们经过连串会议,最后由20个入围名单之中,投票选出《战疫》,喜欢其简单直接兼有力!」


由于新冠疫情时全城设立了不少隔离区域,只有工作人员获准入内,萍萍与其他队员拨了无数次电话,查询同事们有否拍下于疫区工作的相片,毕竟一张照片往往能胜过千言万语。「这批相片多数以手机匆匆拍下,论构图和质素虽无法与专业摄影师相比,但正正因为够贴地,反而更有真实感。」结果《战疫》电子版的点击率非常高,让更多市民感受到警队在抗疫行动中所作出的贡献。


至于为了纪念警队成立180周年而制作的《警声》特刊第十册,内容以「从初哥到一哥」为概念,专访了来自六大部门、18个不同职级的同事,当中包括处长,逐一讲述他们的警察故事。萍萍说:「尽管每位受访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但每篇内容均真挚动人,当中很多分享都令我看到眼湿湿,希望其他读者也同样欣赏!」


《香港警察守城故事─不同职级岗位‧由初哥到一哥》现已出版


为庆祝香港警队成立180周年,特刊专诚访问了来自六大部门、18个不同职级的同事,他们背景不同,抱负一致,无不为维护法纪,服务市民。


由初哥到一哥,倾情对话,真挚动人。大家不但可从中窥见个别人员的风采,更能感受整个警队内涵。电子版本已同步上载至警队网页,请即扫瞄二维码,了解他们的故事!


公共关系部女警萍萍珍惜制作《警声》特刊的机会,并见证自己在岗位上的成长。


公共关系部女警萍萍珍惜制作《警声》特刊的机会,并见证自己在岗位上的成长。
公共关系部女警萍萍珍惜制作《警声》特刊的机会,并见证自己在岗位上的成长。
萍萍到印刷厂校对特刊首册的初稿。
萍萍到印刷厂校对特刊首册的初稿。

 

《警声》编辑委员

公共关系部总警司 梁仲文(主席)
公共关系部高级警司(传媒联络及支援) 黄冰冰
公共关系部首席新闻主任(宣传及刊物) 蔡咏娴
公共关系部总督察(传媒关系) 谭敏姬
公共关系部高级督察(传媒关系) 黄俊维
港岛总区助理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萧志明
东九龙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李沛贤
西九龙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冯敬尧
新界南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麦嘉宝
新界北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黄可谋
水警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李佩娴
警察学院署理总督察 陈卓机
刑事总部高级督察 卢海珊
员佐级协会代表 梁译骏
行政主任(文职人员关系) 胡依韵

 

编辑部

编辑: 王嘉慧(2860-6171)
记者: 范泳茵(2860-6172)
钟龙山(2860-6131)
摄影: 江智骞(2860-6174)
叶兆奇(2860-6175)
传真: 2200-4310
地址: 香港湾仔军器厂街一号
警察总部警政大楼十楼
警队网址: www.police.gov.hk
电邮: sio-offbeat-pr@police.gov.hk
第1268期截稿日期: 二零二四年十月十七日(下午六时前)
第1269期截稿日期: 二零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六时前)


有意投稿的人员请在警察内联网上《警声》的页面参阅投稿须知。


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