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快樂人生篇之(一)
「應說『不』,便說不」

0 張相片


何謂快樂?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最近一次調查顯示,最快樂的是生活在瓦努阿圖的人。那是一個位於澳洲東面的太平洋島國,人口約二十五萬,那裡的社會及經濟並不發達,但那裡的人說自己很快樂。可見社會的發達及文明與快樂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在物質豐富的社會,人際關係複雜,很容易導致互相猜忌及勾心鬥角,加上無數的誘惑引起追求的慾望,但求之不得時,必會輾轉反側,當然不快樂。

本港最近一個市場資訊調查,以生活四大範疇,計有工作、家庭生活、居住環境、飲食及購物滿意度作評分,結果是家庭生活居首。受訪者不約而同指出家庭生活最為滿意,由此看來,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彼此建立良好關係,乃快樂的基本元素。

所以,一個比較簡約而健康的生活;與家人生活融洽、互相關懷、互助照顧、與家人以至朋友及同事的關係坦誠而沒有猜忌之心,應是「快樂人生」的基石。但是在現實生活環境中,「快樂」是不是那樣容易達到?我們始終不是生活在瓦努阿圖的人。

我們很榮幸得到全人發展中心顧問團主席黃重光醫生在這下半年為我們供稿,就「快樂人生」這主題,提出他的見解,這一篇是「應說『不』,便說不」。

「不!」是甚麼意思?這個問題看來有點荒謬,因為「不」就是「不」,而且「不」可能是講得最多的說話之一。

我們對不同的意見、不能允許的要求及不贊同的行動說「不」。這些「不」所發揮的是「操作功能」,它告訴別人我們的取向,亦即是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觀念或不贊同他們的動機和行為。這些「不」一般都是要說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說「不」去表達他們的感受,這些「不」所發揮的是「表達功能」,亦即是告訴別人我們的情緒,特別是不愉快和憤怒。這些「不」常是說錯了,而且可以導致傷害,因為它們的真正含義常是隱藏的,例如說「不」的人本來應說「是」,不過因為憤怒而把「是」說成「不」。

不少人覺得說「不」是困難的。我們要有足夠的心理力量才能說「不」,包括良好的自尊心、情緒管理能力、思考能力及人際關係技巧。說「不」的一個常見後果是被別人批評,缺乏良好自尊心便難以面對批評和拒絕。我們需要情緒管理能力,使我們能夠化解因為說「不」而在心裡激發起的負面感情回響。我們也需要思考能力,去分析及了解說「是」及「不」的不同含義和後果。當然我們需要技巧,去處理因說「不」而可能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

我也想與讀者分享幾個說「不」的重要技巧。首先,我們千萬不要把「人」和「事」混淆,我們盡可能對「事」而不是對「人」說「不」,因為混淆兩者是把問題複雜化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第二,我們不要把意向和感情混淆,當兩個因素同時並存,我們特別要小心對兩者分別作出清晰表達,例如:「我對你與我說話的方式感到不滿,但我想清楚告訴你,我反對你的提議,並不是因為我對你不滿,而是因為我實在不能同意你的意見。」第三,我們要把「不」說得清楚,但並不等如以苛刻的方法說出來。一般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以清楚、溫和方法說「不」。

該說「不」而不說,常會導致各種遺憾,我們的自尊心和感受可能因此受傷害,我們也可能要履行不公平,甚至是不能承擔的責任。當我們因無法堅持「是」,而要在稍後向對方改說「不」的時候,彼此關係的傷害可能更深。最嚴重的當然是法律後果。多年前,我曾被轉介一個法律精神科的刑事個案。一位年青的專業人士在日常工作中,發覺原來他每天處理的文件是偽造時,便向上司查問。他的上司只是很不客氣地命令他說:「我吩咐你做,你便做!」當時這位年青人應該對他的上司說「不」,但他沒有這樣做。到東窗事發之後,他和其他一大夥人同被定罪。對這個年青人,這個該說而沒有說的「不」,換來的代價是兩年牢獄生涯及毀掉自己一生前程。

(本文由人事服務及職員關係科福利服務課供稿)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